花瓣网
素材会员
登录/注册

【 清 尤诏、汪恭 《随园湖楼请业图》 】卷,绢本设色,41×302cm。 此图记录了两次湖楼诗会,涉及人物有随园老人及其侄媳和儿子、十三女弟子及仆人,包括后来补画的3个女弟子,共计20人。会后随园老人袁枚请尤诏和汪恭合写此图,并亲笔题跋,详尽记录女弟子的姓名、身份和姿态,有如历史档案。

【 清 尤诏、汪恭 《随园湖楼请业图》 】卷,绢本设色,41×302cm。 此图记录了两次湖楼诗会,涉及人物有随园老人及其侄媳和儿子、十三女弟子及仆人,包括后来补画的3个女弟子,共计20人。会后随园老人袁枚请尤诏和汪恭合写此图,并亲笔题跋,详尽记录女弟子的姓名、身份和姿态,有如历史档案。
来源weibo.com
同来源
相似商用素材I源文件可下载编辑更多
水墨丹青——传世国画
410采集 · 4.7w+关注
高其佩 桃花白头图 天津博物馆藏
李鱓 桃花柳燕图 天津博物馆藏
【 徐悲鸿 《柳雀图》 】轴,纸本设色,131×38cm,北京故宫藏。此画作于民国廿四年(1935年),徐悲鸿时年40岁。图绘吐露嫩芽的柳枝在春风中摇曳起舞,引得一群麻雀翩翩而来,它们或平飞,或侧飞,或俯冲,形态各异,使画面颇具观赏性。人们仿佛听到它们叽叽喳喳的欢快叫声,在歌唱明媚的春光。
【 明 文徵明 《江南春词意图》 】卷,纸本设色,22.3×110cm,上海博物馆藏。“江南春”的题材可远溯自唐代的顾况、宋代的惠崇。倪瓒作《江南春》词,吴中人士和之者极多,一时成为风尚。文徵明画历中题名为“江南春”甚少,此画作视为士人优游于“理想国”的“模式”,笔意细秀,设色古雅。
【国画1749】清 罗聘《梅竹双清图卷》—— 纸本墨笔,25.1 × 322 厘米,现藏天津博物馆。
清 张问陶《疏柳颠禽图》--- 张问陶的花鸟画风格纵逸洒脱,与徐渭相似。此画写一鸦立于柳树的一节枯枝之上,正向天呜叫。画面极其简洁,二、三枝柳条,信手写来,细笔欲断,似漫不经心,却意韵悠长。淡墨写鸦,浓墨点提首冠尾羽。笔法极简,却笔笔有韵,疏朗清新之气盎然画间。
【 清 马荃 《炎蒸三艳图》】轴,纸本设色,111.44×27.94cm,纳尔逊·艾金森博物馆藏。马荃其父马元驭是以擅绘花鸟著称的画家。她自幼与父兄研习画理,展纸研墨作画不倦。清秦祖永《桐阴论画》记:“马江香荃,写意花卉,设色妍雅,姿态静逸,绝无点尘……尺幅小品,笔意香艳,更饶幽雅之趣。”
【 清 赵之谦 《古柏灵芝图》 】轴,纸本设色,140.8×37.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一株参天的柏树,粗壮的树干久经岁月的磨难,疤痕累累。交叠成荫的叶片郁郁葱葱,春意盎然,古柏因此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柏树下低矮的灵芝茁壮而富有生气,颇有“迈众芳而秀出,冠杂卉而当闱”之神采。
【 清 陆恢《花卉图 ( 之莲盖珠圆) 》】南京博物馆藏。此花卉图共十六屏,以水墨、敷彩描绘具有吉祥意味的花果树木。其一《莲盖珠圆》,以恽南田之没骨画法,兼工笔、写意绘荷花亭亭玉立之姿。
【 清 尤诏、汪恭 《随园湖楼请业图》 】卷,绢本设色,41×302cm。 此图记录了两次湖楼诗会,涉及人物有随园老人及其侄媳和儿子、十三女弟子及仆人,包括后来补画的3个女弟子,共计20人。会后随园老人袁枚请尤诏和汪恭合写此图,并亲笔题跋,详尽记录女弟子的姓名、身份和姿态,有如历史档案。
《石磴摊书图》清 萧云从 纸本水墨 纵132厘米 横66厘米 荣宝斋藏
萧云从画山水行笔方折枯瘦,结构繁复而不乏疏秀,气格高森苍润,人称他为姑熟派。此图上自题七绝一首,诗云:“摊书石磴意逍遥,松下时听燕语娇;山间不知昨夜雨,瀑飞如练出丹霄。”款署:“已酉初夏,七十四翁云从。”这幅画以全景式构图写高山峻岭,山中茅舍八栋,松树数株,飞瀑汇潭,石桥凌跨,二高士盘坐于石磴之上,高谈阔论;稍远处,一童子挥扇煮茗,以应高士陆羽之嗜。
《秋溪放艇图》明 蒋嵩 绢本水墨
此画描绘的是危岩欹树,下临溪水,溪中一舟,有一人独坐读书,舟尾一人摇橹。上方远山群雁,下方是巨石和水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粗健,用简练概括的手法表现远近溪山 ,轻舟横渡旷野之景。全图布势爽朗,在画法上受吴伟水墨协议一派的影响,并上承南宋马远、夏圭“院体”的传统,笔墨有所放纵,形成了自己的面貌。主要特点是山石用大斧劈皴染,勾斫皴擦多以方笔,干湿并用,泼墨、破墨兼而有之,劲健粗放,墨气淋漓。 整幅作品富有节奏感,近处的山石和小舟的浓重笔墨和远处的一抹淡化之景相互映衬,形成了远
枯木竹石图
李衍
图中画枯树三株,近处一株高大伟岸、粗干繁枝、虬曲多姿。另外两株较为矮小,分立左右,相互穿插。坡石平缓,杂草丛生,竹影依稀。对岸一抹浅滩,使画面空间开阔深远。全图笔墨沉雄,布局匀整,意境萧疏淡远。
李衍(1245—1320),元初画家。宇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今北京)人。少孤贫,20余岁在太常寺作小吏,官至吏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擅画墨竹,初学王庭筠,后师法文同、李颇。曾深入东南一带竹乡,观察各种竹子的形色神态,画竹更工。间作钩勒青绿设色竹,亦写古木松石。享有盛名。由于过分重视写实,高克
《乔柯翠林图》明 陆师道 绢本设色 纵174.8厘米 横98.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陆师道(1517—?)字子传,号元洲,更号五湖,长洲(今苏州)人。嘉靖进士。官至尚宝少卿。师事文徵明,诗、文、书、画所谓文氏四绝,并能传之。山水淡远类倪云林,精丽者不减赵孟頫。尤工小楷、古篆,全得麻姑坛法,而以色彩傅之,遂为一时书家冠。《乔柯翠林图》是一幅传统的文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画中山势兀立,树木葱茏苍翠,枝干虬劲,文人雅士赋诗观瀑,好不悠闲自得。
中国传世名画《秋江雁阵图》清 张崟
清 余省 桂花鸳鸯图 丙戌(1766年)作
清 余省 鹿鹤图
清 余省 松鹰图
清 余省 花开富贵
清 余省 桃花双绶图轴
清 余省 花鸟
清 余省 菊石图 绢本设色 纵136.7厘米横64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画描绘秀石之畔丛菊盛开的景象。秀石以淡墨勾染,浓墨点苔,粗犷硬朗。而菊花描绘极其细致,具有写实风格,设色艳丽饱满,以色彩的浓淡变化,延伸了空间的伸缩感,具有空灵高洁之气。自题七言一首。
《兰竹石图》
明 文徵明 纸本墨笔 纵25.7厘米 横35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山石、兰竹多用行书的笔法,勾、擦、破、染大多中锋参以侧锋,工细中见尖峭。刻画精细,但在工细之中寓质朴,于沉着之中见灵动。笔墨则于干枯中见秀润,在熟练中见生涩,有很强的抒情意味。然构图密中有疏,山石勾勒少皴,多干笔而不见渲染,形成规整而略具装饰性,用笔尖细中带工拙,墨色干湿相间而总体清淡。这些画法都体现了文氏的自身特色,呈现出浓郁的文人书卷气,工秀中具清逸苍劲之韵的风格,也反映了他晚年的典型面貌。
《秋葵折枝图》
明 文徵明 纸本水墨 纵65.4厘米 横30.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的花鸟画大都细致、清丽、秀婉,偶作粗笔,大都寓奔放于凝重,气象雄浑,即不施丹青,也光彩照人。画史上就有“细沈粗文”之论,意思是说沈周的画多纵逸,故以细笔为重;文徵明的画多工细,故以粗放为贵。此画写秋葵一枝,取其正面之势,与一般斜欹折枝不同。花开粲然,叶呈多貌,浓墨淡墨穿插其间,神韵清俊舒朗。
《冰姿倩影图》
明 文徵明 纸本墨笔 纵76.9厘米 横24.5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文徵明作为“吴门画派”的掌门人之一,其绘画在明代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他不但画山水是一绝,画梅兰竹菊也是别有风味。无论从立意构图还是绘画技艺,都是首屈一指的。此图状写曲梅一丛,梅花不多,梅枝却很遒劲粗率,很有气势。画家用浓墨渲染梅枝,用淡墨勾勒梅花的轮廓,使原本洁白无暇的白梅越发显得冰清玉洁,很是高雅脱俗。
《题竹图》
明 杜堇 纸本墨笔 纵191厘米 横10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杜堇,本姓陆,出继杜氏,字惧南,号柽君,又号古狂,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宗法李公麟白描法,线条纤细流畅,又别具秀媚之态,为当时白描高手。从画中题诗悉知此图绘宋代著名诗人苏轼题竹的故事。画面正中高帽长须、执笔题竹者即为苏轼。人物衣纹作兰叶描,又稍见转折和顿挫,纤细而有力。墨竹主干细加晕染,逐节分明,笔墨亦显细秀特色。唯山石勾皴较随意,多尖峭折角和方向不定的短皴,近似“浙派”戴进的山石,其画法似乎与“院体”、“浙派”有一定关系。
《蚕桑图》
明 孙艾 纸本设色 纵65.7厘米 横29.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除描绘木棉的绘画外,还有《蚕桑图》,描绘的桑叶和成蚕,仅一枝树叶三条成蚕而已。画家着意描写能给人类衣被的木棉和蚕桑,寄予了对大自然的这一特殊造物以深情。 此图在表现技法上,用笔精细,非主观独造,是由写生而来,用色淡雅,别具一格。正像沈周题款云:“生纸写生,前人亦少为之,甚得舜举天机流动之妙。”
《卓冠群芳图》
明 王谦 绢本设色 纵206.4厘米 横117.6厘米

王谦(14—15世纪),字牧之,号冰壶道人。善画梅花,系从王冕画派发展而来,与鄞县陈宪章齐名。此图写千花万蕊,表达出梅花的优美丰姿,是作者经意之笔。
《竹石图》
元 管道昇 纸本墨笔 纵87.1厘米 横2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管道昇画竹,元代颇负盛名,用笔尖劲,格调爽利秀挺。《竹石图》画修竹二竿和怪石。管道昇画竹有一特点:在用墨上不求变化,竹叶并无层次,都用深浅一致的重墨表现。竹叶一笔完成,下笔略带藏锋,撇出先重后轻,叶片较为肥腴,叶间笔锋突出,较为尖利,行笔以中锋为主,偶有侧锋。最上边的竹叶作“燕飞式”,用藏锋笔法挑出,极为生动。
《红蓼白鹅图》宋徽宗花鸟画

《红蓼白鹅图》轴,高一三二·九厘米,宽八六·三厘米,设色画。无名款。收传印记有“宣和殿宝”、“乾隆鉴藏”等十余印。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红蓼白鹅图表现一只白鹅在红蓼花下陂畔,安闲的梳理自己的羽毛,白鹅这一 神气的表现有显著的人格化的意义,具有高尚的情操,也是作者的生活理想的表现。
《腊梅双禽图》宋徽宗花鸟画

赵佶擅长花鸟画,以精工逼真、缜密富丽著称。如图这幅《腊梅双禽图》,一只腊梅穿插于柏叶之间,两只山雀顾盼有情,淡雅清香。山雀用生漆点睛,更显神采奕奕。整幅作品墨色简淡,有朗润清丽之气。落款署“御笔”和“天下一人”,加有朱文“御书”二字葫芦印。
 《腊梅山禽图》

《腊梅山禽图》,绢本设色。纵82.8厘米,横52.8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此图写一株腊梅,枝头几点黄梅开放,似乎有阵阵清香袭来。腊梅枝头上的一对山雀相互依偎均向着左侧画面,将观者视线引向画外。刻画工整细致,富有生活情趣。腊梅枝干以劲细墨笔钩勒,再用水墨渲染;山雀、萱草均用水墨画出。笔墨的细粗、干湿配合协调和谐。
《芙蓉锦鸡图》宋徽宗花鸟画

《芙蓉锦鸡图》纵81.5厘米,横53.6厘米,为一幅绢本立轴,双勾重彩的工笔花鸟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我国经典传世名画之一。
《芙蓉锦鸡图》整幅画色彩艳丽,典雅高贵。一个由静到动的瞬间,造型生动,令人叫绝:画面上只有芙蓉花的一角,疏疏的两枝娴静地半开着。一只锦鸡蓦然飞临芙蓉枝头,压弯了枝头,打破了宁静。枝叶还在颤动,而美丽的锦鸡浑然不顾,已回首翘望右上角那对翩翩的彩蝶,跃跃欲试。诗意画旨,尽在其中。
 宋徽宗花鸟画

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如题目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凡此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
《梅花绣眼图》宋徽宗花鸟画

《梅花绣眼图》,绢本,设色,纵24.5厘米,横24.8厘米。本幅款识:“御笔”“天下一人”。钤“御书”朱文葫芦形印一方。鉴藏印钤“阿蒙秘笈”。
图中梅枝瘦劲,枝上疏花秀蕊,一只绣眼俏立枝头,鸣叫顾盼,与清丽的梅花相映成趣。绣眼是一类著名的观赏鸟,眼周有白环。常集成小群,飞止于竹林、树丛间,食昆虫与果实。
《瑞鹤图》

《瑞鹤图》绢本设色,纵51厘米,横138.2厘米,是公认的宋徽宗存世工笔写实类花鸟画真迹,为存世绝少的宋徽宗“御笔画”。
此图画庄严耸立的汴梁宣德门,门上方彩云缭绕,18只神态各异的丹顶鹤,在上空翱翔盘旋,另两只站立在殿脊的鸱吻之上,回首相望,天空及宫殿周围的祥云皆以平涂渲染,更烘托出仙鹤动飞之势和曼妙体态,气氛祥和吉庆。画后有赵佶瘦金书叙述一段。
《桃鸠图》

《桃鸠图》,纵26.1厘米,横28.5厘米,绢本设色册页。此图流传日本已久,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图以“折枝”法画一枝桃花,上栖一鸠鸟。花枝勾勒精细,鸠的形象生动,羽翼开张,显得生机勃勃。笔墨设色上极富创意,枝叶以墨线勾勒,略加皴擦,而桃花则以色勾、染。鸠则融合勾、擦、染、点,尤具特色的是用生漆点睛,黑亮而富立体感,神采奕奕。鸠身以墨色为底,随类敷彩,难得的是赵佶在北宋长期崇尚水墨的基础上大胆采用重色,如头、胸部在墨骨上罩染石绿色,使画面在典雅中透出浓艳。
《柳鸦芦雁图》

《柳鸦芦雁图》,纸本淡设色,纵34厘米、横223.2厘米。
赵佶的花鸟画风格以工细彩墨为主,并能寓巧于拙,《柳鸦芦雁图》是他拙朴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柳鸦芦雁波图》共分二段,前段画一株柳树和数只百头鸦。柳树枝干用粗笔浓墨作短条皴写,笔势很壮,显得浑朴拙厚,凹凸节宽之状自然天成。柳条直线下垂,流利畅达,运笔圆润健韧而富弹性,墨色前后层次分明。停在枝上的白头鸦或靠根偎依,静观自得,或喃喃相语,使寂静的大地充满了生机。鸟身用浓墨,黝黑如漆。此图中柳鸦芦雁采用没骨画法,竹以双钩法绘出,设色浅淡 。
明 唐寅 李端端图 紙本設色 122.8X 57.2cm 南京博物院
明 唐寅 虛閣晚涼圖 绢本设色 170.7X137.8cm 四川省博物院
宁馨郁金香
宁馨郁金香
41.1w+粉丝 · 17.8w+采集
2015/07/16通过书签栏工具采集
转采 175 · 喜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