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网
素材会员
登录/注册
鎏金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银壶。唐。

鎏金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银壶。唐。

鎏金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银壶。唐。
相似商用素材I源文件可下载编辑更多
国宝档案
122采集 · 4529关注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唐。
E戰國_錯銀雙翼銅神獸_123.JPG (2640×2200)
E春秋_銅怪獸_115.JPG (2620×3160)
清 铜鎏金角端香熏
白陶马唐代高49厘米长46厘米
错金银铜神兽战国中晚期高12.1厘米长21.8厘米
明 宣德 寶石紅釉瓷僧帽壺        通蓋高19.2 cm,口徑長16.1 cm,口徑寬11.2 cm,足徑7.6 cm,深16.6 cm
本器壺口形似僧伽帽,故名。通體銅紅釉,似紅寶石光澤。邊緣露出白色「燈草邊」。器底與木座均刻乾隆御製詩,木座底部另刻「雍邸清玩」,顯示雍正與乾隆二帝對它的喜愛。紅釉為釉中含銅元素的發色,自元代創發,至明代宣德時期最為成熟,寶色鮮豔奪目,稱美於世。明中期以後,難以掌控色澤,直到
明晚期 三松款 雕竹窺簡圖筆筒        口徑8.5 cm,底徑8.7 cm,高14.0 cm
 截竹為圓柱狀筆筒,雕刻屏風仕女人物,有「三松」二字楷體陰刻款,為晚明嘉定竹人朱三松的作品。題材脫胎於明崇禎刻本《正北西廂記秘本》版畫,為紅娘窺看崔鶯鶯讀張生書簡的故事,構景布局頗多新意。此作以毛雕、線刻、與深淺浮雕等多重技法搭配組合,營造視覺層次的變化與靜穆深遠的意境,是嘉定竹雕臻於極致之作。
清 象牙雕人物玲瓏提食盒        橫長30.4 cm,縱長21.6 cm,高45.4 cm
象牙雕刻提梁式盒,共四層橢圓形屜格。除底層外,上三層可活動取下。雕鏤紋飾精細繁複,除寺塔樓台、屋宇花樹,以及穿插其中的官紳、仕女、市擔人物等具有廣東牙雕特色的圖案,尚有雲蝠拱壽、母子瑞獅、童子獻桃、仙道人物等敷彩吉祥圖案。以其玲瓏透空的造型與輕巧細緻的質地,可能非用以承重,而是頌壽祝福或陳設
清 右旋白螺 乾隆五十二年福康安帶赴台灣        長18.9 cm,寬9.4 cm
 白螺正式學名印度聖螺或印度聖貝。依現代貝類學分類,從殼頂觀察,螺文逆時針旋轉者稱為左旋螺,數量稀少,即清宮所稱之右旋白螺。銀質護版陰刻:「大清乾隆年製」以及藏文祈請文。乾隆五十二年 (1787),皇帝賜此白螺予福康安帶赴臺灣出兵林爽文之役,以佑護清軍往來台灣海峽順利。五十三年戰役結束繳回養心殿供奉。
清 順治 西藏金嵌松石珊瑚壇城 順治九年達賴五世進        徑32 cm,重3520 g
 壇城,為西藏密宗修行法器,音譯為曼達,象徵供養盈滿宇宙之無上珍寶。壇面鑲嵌之松綠石代表須彌山、四大洲與鐵圍山構成之宇宙,壇城周壁則鏨刻有五妙供與八吉祥。全器細緻的金屬工藝與珊瑚、松綠石之質材與磨切,均屬上乘。由其皮盒之清代墨書可知,此器應為順治九年( 1653年),五世達賴喇嘛與順治皇帝會面時致贈之禮。
清 雍正 銅胎畫琺瑯牡丹紋蟠龍瓶        高21.3 cm,足徑8.8 cm
畫琺瑯是清朝才發展的新藝術形式,但在康、雍、乾三朝皇帝積極贊助下,迅速燒製出獨樹一幟的精湛作品,在工藝史上極負盛名。

此件銅胎琺瑯瓶雅緻豐富的用色,即是雍正朝宮中琺瑯作煉製出九種新顏料、與舊有色料混合,調製出更多色彩的成果。代表清宮銅胎畫琺瑯藝術之最高成就。
明 景泰 掐絲琺瑯番蓮紋盒        高6.3 cm,口徑12.4 cm
 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可見景泰年間宮廷琺瑯器曾廣受肯定,但傳世可信者甚罕。本件扁圓形琺瑯小盒,底胎以銅質模鑄而成,取仰覆扣合的八瓣蓮花為造形。器身與蓋飾以掐絲琺瑯紋樣,器內與器底鍍金,有細線陰刻「大明景泰年製」單行楷書六字款。通體造型精雅,色彩穠麗沉厚,掐絲線條勻細流暢,是明代御前琺瑯傳世稀見珍品
過,霓賞帶月歸」兩句詩,取自明朝詩人申時行所作《應制》一詩。
 
        清 乾隆 霽青描金瓷游魚轉心瓶        高23.5 cm,深19.8 cm,口徑5.3 cm,足徑8.4 cm
 以手轉動瓶頸,能讓瓶子因此旋轉起來,透過腹部開光,營造出金魚悠游、戲耍水中的效果。這種深具把玩與觀賞樂趣的轉心瓶創燒於乾隆朝,它的創意發想,無論來自中國傳統的走馬燈,或受到西方使用發條製造旋轉機巧的影響,因燒造過程須經零件燒成,再進行黏組的步驟。從完成後渾然如同一件單獨整器中,可感受成器的功力所在。
明 永樂 剔紅漆花卉瓶        高16.6 cm,口徑6.2 cm,底徑9.0 cm
雕漆是中國漆工藝的特色,永樂剔紅又是雕漆中的極品。本件作品不僅造型稀有,世界少見,其紋飾的佈局從容協調、工藝技術嚴謹,而且用刀藏鋒,再加上打磨的功夫,使文樣線條隱起圓滑,纖細精緻,充分表現漆器內斂的光澤與溫潤的質感,達到剔紅技法的最高境界,是明代永樂宮廷嚴格督製下的產物。
















回复
明 嘉靖 剔彩漆九龍圓盤        高3.3 cm,徑19.5 cm
剔彩是明代晚期雕漆的代表,層層堆疊的色漆,經由剔刻,在不同層次中顯現瑰麗的色彩,兼具浮雕與彩繪之美。刻意保留的刀鋒,形成清楚的線條,斜刀的側面一條條流轉的輪廓線,增加內縮外張的空間深度錯覺。龍鳳紋樣為明代晚期宮廷用器的代表,本作品用工俐落,漆色沈穩,構圖協調,保存狀況良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清  梅花香炉
民国  纯银镀金梅花烟盒
明 成祖敕纂        明 成祖敕纂 永樂大典
 明嘉靖 隆慶間內府重寫本        縱34.5cm,橫22cm
 《永樂大典》修成於永樂五年(1407),總11095冊,是為中國史上規模最大的類書。原貯於南京的明宮文淵閣,13年後(1421)隨成祖遷都北京,明嘉靖36年(1557),宮中大火,為防止遭遇不測,皇帝下令按原書的冊式、行款重新摹寫一部,至是《永樂大典》遂有正、副本兩部,由於歷史因素,正本不知所蹤,現今存世之三百餘冊率皆副本。
台北故宫
西周晚期 銅毛公鼎        高53.8 cm,口徑47 cm
器形簡樸端正的毛公鼎,以其器腹內壁的銘文而為國之重寶。銘文全長五百字,為迄今所知最長的青銅器銘文。銘文內容見證了西周「宣王中興」的歷史,其以古雅精奧的文風表達了宣王對毛公的諄諄告誡、殷切期待,任重道遠之情,今日讀來仍令人為之動容。
唐 銅瑞獸葡萄紋鏡附清乾隆《寧壽續鑑》鏡匣        直徑17.6 cm
 唐代銅鏡鑄造精美,紋飾常帶域外文化色彩,瑞獸葡萄鏡正是重要代表。此種鏡紋於初唐初現端倪,而極盛於開元、天寶的盛唐時期。本鏡裝飾姿態各異的獅子與葡萄藤蔓間嬉遊的昆蟲及禽鳥,流暢華麗而連綿對稱,是西亞動植物紋與中國鏡式相融合的成果,可謂「凝結了歐亞文明之鏡」。清高宗特別製作精美書冊形式之鏡匣收藏,匣內寫實畫出鏡紋,又是新一波西風的影響。
清 康熙 藏文龍藏經
內府泥金藏文寫本        縱33cm,橫87.5cm
藏文泥金寫本《龍藏經》是藏傳佛教三寶之一的「法寶」,其內容亦即《藏文大藏經》中的<甘珠爾>,共收顯密經典1057部,分為秘密、般若、寶積、華嚴、諸經、戒律六大類,全經計108函,康熙八年於內廷寫造完成,是歷代中央政府所製作最精美、版帙最龐大、現存年代最久的一部《藏文大藏經》。
戰國早期 銅曾姬壺一對        通高78.3 cm
曾姬壺一對,為帶蓋垂腹圓角方壺形式,體積巨大,氣勢雄渾。傳為民國二十一年安徽壽縣出土器。兩器器口內壁鑄有相同銘文,內容記述楚王來自曾國的夫人,過世後歸葬於漾陵,希望後世子孫保存使用這件器物。此銘內容奇特,長年來為學者競相研究考釋的對象。其富於韻律的詞句,宛如一首悠遠的古詩,在兩周金文中又尤為特別。
西周晚期 銅散氏盤        口徑54.6 cm,高20.6 cm,腹深9.8 cm,底徑41.4 cm
散氏盤於清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壽,散氏盤是貢入宮中的壽禮,從此成為內府重器。盤內共鑄銘三五0字,記述西周時夨國向散氏轉讓田地的過程。起因是夨國侵犯了散邑,所以用田地來賠償散,銘文詳細記述踏勘田界的路綫。此銘是《周禮•秋官•司寇》中「書于宗彝」的「治地之約」之實例,是考察西周土
西周晚期 銅宗周鐘        高65.6 cm
 宗周鐘為清宮舊藏,見於《西清古鑑》之中,是西周晚期厲王自作用器,端凝穩重,王氣自顯,是青銅器中稀有的周王自作器。器身鑄有十七行共一百二十三字的銘文,記載厲王親征南國,令南夷、東夷等二十六國俱皆臣服,功業非凡,於是鑄鐘銘記,祈求福澤子孫,江山永存。本鐘在鼓部正中和側邊可以敲出兩個不同頻率的音響,故可稱為雙音鐘,製作精巧,實屬重器。
西周晚期 銅人足獸鋬匜        高24.5 cm,口徑17.1 X 34.2 cm,重5.2 kg
 「匜」與「盤」是古代行盥禮的必備禮器:受洗者雙手置於「盤」上,侍者以「匜」裝水,從上方澆於受洗者雙手。「匜」的器身大多寬廣有如水瓢,一側有流,以便倒水,另一側有把手,方便持拿。本器把手如龍,而最特殊的是器底的四足,為雙手交握的小人,似為異族僕役者,在青銅器中較為罕見。以人形作器足的風氣,大約盛行於西周晚期,延續至西漢
西周早中期之際 銅服方尊        口(外)徑19.7 cm,高22.6 cm,底徑11.2 X 10.8 cm,腹圍50.3 cm,腹深17.5 cm
 服方尊原藏於清宮內府,製作年代在西周昭王、穆王時期。和傳統方尊的形制相比,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器腹兩側有向上延伸彎轉的象鼻形雙耳,是相當罕見的設計。鑄銘三行十四字:「服肇夙夕明享,作文考日辛寶尊彝。」大意是說本器主人「服」為了紀念先父「日辛」而鑄製此件宗廟禮器,用以早晚向先祖獻祭酒食。
西周早期 銅鳳紋方座簋        通高27.2 cm,腹深11.6 cm,口徑22.6 cm,方座高10.4 cm,寬18.5 cm
簋與鼎,是青銅禮器中重要的盛食器組合,鼎用以盛肉,簋則盛黍稷稻粱。方座簋盛行於西周初早期(約西元前1050-950年左右),型制多樣,紋飾富麗,可作為西周禮制重食文化之代表。此簋以大量的牛頭裝飾鋬把與方座之四隅,是西周初早期武王、成王時在周王畿附近(今寶雞市一帶)流行的銅禮器造型,宏富壯美
商晚期 銅乳丁紋羊首罍        高37.3 cm,口徑 31.3 cm
罍為大型盛酒器。此器體態宏偉,紋飾豐富多姿,四個高浮雕的羊首、間隔以扁平的立鳥,腹部的乳釘雷紋、繁麗突點與鉤狀棱脊,一起營造出視覺的強烈張力。全器造型與諸多裝飾特徵,雖具有商文化中心區的青銅器特徵,卻又透露著商代中原作風與南方裝飾手法的完美結合。器身身厚底薄,亦為某些南方銅器的區域特性。
商晚期 銅倗祖丁鼎        高85.5 cm,重94.65 kg
倗祖丁鼎是商末周初盛行的大型蹄足鼎,應是在商周之際特殊禮儀活動中的盛食祭器。頸部飾帶狀獸面紋一道,柱足獸面紋作高浮雕獠牙猙獰狀,亦是此期獸面紋樣的典範。銘文三字,是族徽與親屬稱謂的組合,乃早期彝銘的通例。鼎重94.65公斤,是本院最重的器物,原置於清宮養心殿門廳。鼎彝重器、邦國至寶,倗祖丁鼎確可當之而無憾!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觚: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觚        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 亞醜方簋:高18.5 cm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尊:高39.1 cm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觚:高43.3 cm
 三件青銅器都是以獸面為主紋,以雲雷紋為地,具八道高棱脊的方形器,均有「亞醜」銘。方形器在商代晚期數量稀少,大多發現於高級貴族墓葬中。「亞醜」為氏族徽記,可能是文獻中的薄姑氏,是商王在東方的主要盟國,今山東青州一帶為其活動範圍。這三件傳世器,質地精美,紋飾雄強;方尊與方觚原藏於熱河避暑山莊,方簋藏於北京景山的壽皇殿。
蒙兀兒帝國 十七世紀中期 玉瓜瓣杯
 蒙兀兒帝國 白玉嵌紅、綠寶石盤        蒙兀兒帝國 十七世紀中期 玉瓜瓣杯:
 長16.6 cm,寬12.8 cm,高4.7 cm
 蒙兀兒帝國 白玉嵌紅、綠寶石盤:徑20.7 cm,高2 cm
 蒙兀兒帝國(1526-1858年)是中亞地區混合了蒙古與突厥二族系的民族南下到北印度建立的政權。十七世紀國勢強盛,各項藝術創作都非常蓬勃,以融合多元傳統的玉雕更是聲譽斐然。這件青綠玉杯以瓠瓜為器形,以莨苕葉紋裝飾柄端與器緣,以蓮花為器底,分別源自中國、歐洲、印度的傳統
        清 乾隆 碧玉「古稀天子之寶」、「八徵耄念之寶」璽        清 乾隆 碧玉「古稀天子之寶」:
 長13 cm,寬13 cm,高10.5 cm
 清 乾隆 「八徵耄念之寶」璽:
 長13 cm,寬13 cm,高10.4 cm
 乾隆皇帝七十歲時,引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製「古稀天子之寶」,八十歲時,援「天錫禹洪範九疇」中「念用庶徵」的典故作「八徵耄念之寶」,用以表達自己雖年紀老邁,卻仍以庶徵為念;肩萬民在懷。故此二寶,可謂清高宗「以德保寶,以寶示德」的具體呈現,所以儘管非傳國之璽
清 翠玉白菜        長18.7 cm,厚5.07 cm,寬9.1 cm
 本作品是以半綠、半白的翠玉為材,運用巧雕手法,琢碾成一株葉綠梗白、葉上還停著兩隻昆蟲的白菜。其原本為陳設在永和宮內之「寶石盆景」的一部分。清末光緒皇帝的瑾妃曾住過此處,故有推測,翠玉白菜可能是其嫁妝。青葉白梗的白菜寓意清白;象徵人品純潔,葉尖昆蟲寓意多產;祝福子孫綿延。自然色澤、人為形制、象徵意念,三者和諧而圓滿,遂成眾人最深刻且共有的美感經驗。
南宋~明 玉荷葉洗        長15.2 cm,寬5.9 cm,高9 cm
器形如枯槁而包闔起的荷葉,葉梗在底部彎繞一圈後順勢上揚至杯側,此安排除增加造形變化外,還具有圈足與柄把的實際功能,為兼顧視覺與使用的完美設計,傳達自宋至明精巧細緻風格之極致。搭配多層次鏤雕作一把蓮狀的紫檀木座,更添秀美清雅,堪為當代設計工作者學習的典範。
宋、遼 玉鏤空龍紋盤        高2.2 cm,徑26.5 cm
 此玉盤的龍紋雄強矯健,與「北宋真宗禪地玉冊」所附玉匱上之嵌片的龍紋近似,而風格更像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金花銀奩上者,故推斷玉盤應屬十一世紀上半、遼或北宋的作品。當時北方皇族用玉極盡精緻與奢華,用玉傳統似乎產生南消北長的微妙變化。然而,如此技藝成熟而又風格華美的玉器,不論南北,都是極為珍稀、罕見,估量在當時應屬皇室所有的頂級器用
東漢 玉辟邪        長13.2 cm,寬3.5 cm,高9.6 cm
玉辟邪昂首挺立、氣宇非凡,是漢代帶翼神獸的代表作。四足猛獸同時還長有翅膀的形象,最初可能來自於西亞地區,「如虎添翼」代表了不可限量的神性與能力。流傳至清代時,乾隆皇帝相當喜愛,特地為其製作底座,並賦詩篆刻在胸口和座底之下。玉質本為青白色,在好古的風氣下,前人將頭、頸、胸等處染色成褐紅色,更顯得古意盎然。
南宋  葵花形金盏
蝴蝶33a
蝴蝶33a
8.2w+粉丝 · 3.4w+采集
2013/02/11采集
转采 24 ·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