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网
登录/注册
玉皇阁位于凤河村,为一进两院建筑,由前殿、玉皇阁及左右厢房组成。阁中的的两根中柱取材于灌刺木(直径为30CM),用灌刺木当房柱实为神奇。后院玉皇阁为民国十九年(1930年)建,近年重修。阁为三层重檐阁式建筑,底层塑有闻大师,二层塑有三官五圣,三层塑有玉皇大帝。

玉皇阁位于凤河村,为一进两院建筑,由前殿、玉皇阁及左右厢房组成。阁中的的两根中柱取材于灌刺木(直径为30CM),用灌刺木当房柱实为神奇。后院玉皇阁为民国十九年(1930年)建,近年重修。阁为三层重檐阁式建筑,底层塑有闻大师,二层塑有三官五圣,三层塑有玉皇大帝。

玉皇阁位于凤河村,为一进两院建筑,由前殿、玉皇阁及左右厢房组成。阁中的的两根中柱取材于灌刺木(直径为30CM),用灌刺木当房柱实为神奇。后院玉皇阁为民国十九年(1930年)建,近年重修。阁为三层重檐阁式建筑,底层塑有闻大师,二层塑有三官五圣,三层塑有玉皇大帝。
相似商用素材I源文件可下载编辑更多
白族霸王鞭:霸王鞭用长约五尺,直径约三公分的实心竹竿制成,中间挖洞串上铜钱。表演时用竹竿轻拍脚踝、臂膀等部位,并用竹竿做出翻转动作,配合身体舞姿,铜钱摇动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用白语伴唱:“青竹节节,竹青节节,我用铜钱逗言,把你的言语逗出来。铜钱响成全全全,稻谷千来麦子百。”霸王鞭舞表演场地不限,人数不限,最早出现在田家乐和栽秧会中,现在喜庆活动和重大节日都可看到,是群众性的集体舞蹈。霸王鞭舞动作灵巧、节奏紧凑、欢快易学,能喧染欢乐气氛,又能强身健体,因而群众基础较好,久盛不衰。
抄经祈福仪式:度经乐由十余种乐器弹奏而成,多为当地的传统特色乐器,乃至各位先生亲手制成,更涵括庵中大鼓与黄钟,抑扬顿挫,余音绕梁。所奏度经乐涵盖了四种音调,还有更多种,而不同的音调也代表着不同的场景。
凤羽抄经手:上至两晋,下至宋元,盛于唐,古有善男信女捐献抄经,因而催生以抄经为生的职业群体“经生”,也因此留下印记中华历史的文化瑰宝“敦煌写经”。而于洱海之源苍峰背后,经起灭古之大理南诏,兴衰茶马古道,千载历史文化积淀所孕育的凤羽,非止于对历史文化具有特别意义与作用的手写经卷,在这里,更有一群代代相传,延承文化与信仰的“凤羽经生”,“抄经”不再是谋生的职业,延传至今,俨然已成承载白族凤羽宗教文化的活态遗产,寄托白族居民对宗教神明的虔诚信仰,也寄托其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凤羽手抄经:凤羽经生用一生诠释虔诚的信仰,用一生践行文化传承的使命,皓首精诚,珠玑字字已将其与佛教文化相契融合,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并以此为幸福。我们所望,能尽自己所能为凤羽文化的传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悠深的凤羽文化。
民间艺术:在凤羽这方土地上,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传承古法技艺,将本土艺术发扬至极致,形成了独特的文创基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蕴藏在当地人称呼的“马甲”之中,以龙凤图腾、本祖神灵为创作原型,此外石头画、谷物画,勾勒纹理、描绘细节,塑造出系列特色文化产品。并将兴起的大地艺术应用到创作之中,构筑雕塑排布场景,让文化汇聚入农林之美。
凤羽砚台墨黑纯净,光泽深沉,质地细腻柔韧,具有磨墨均细,涵养水份,存墨不腐,所磨之墨流利铮亮的特点,以其质优气雅而常作为馈赠之佳品。砚台制作工匠世代相传,工艺精湛,雕饰图案生动细腻,产品驰名遐迩,并荣获大理州地方产品“金花奖”。该系列产品中的“九龙砚”、“龙凤呈祥”和“二龙抢宝”三砚现珍藏于昆明世博园展馆中国馆中。
凤羽小白糖:以凤羽优质糯米为原料,传统工艺经过特殊制作而成。其色白如雪,质地柔软而坚轻,富含麦芽糖质。一般成饼状,取食时,或以硬物轻击之,则龟裂成小块,分食之;或以火烤之,待稍溶,以手轻拉,则形成丝缕,随食随拉,含糖在口,香甜柔软,耐人咀嚼,满口生津。本品营养丰富,且易于吸收,且有止渴益肺的功效。
镇蝗塔:镇蝗塔位于江登村东天马山半山上。塔完全用石块建成,外粉白石灰。塔身四方形,通体无檐,底部长宽各1.5米,全塔高约10米,塔身从塔基向上逐渐收缩,至顶一尖状。该塔相传为镇蝗灾而修,此塔落成后,凤羽坝即无蝗灾。根据《凤羽志初稿》载,此塔始建于后晋天福元年(937年),塔附近有大佛寺,塔下有烈女泉。元时地震毁后重修,清康熙年间又补修,现碑石已毁坏。镇蝗塔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主庙:白族信奉本主,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本主庙,各村的本主庙建筑形式、风格、规模略有不同,供奉的本主及本主节日庆典也有差异。以起凤(包大邑)本主庙为例,该庙位于起凤村华聪山麓,庙院后有一块石阴,长80厘米,宽50厘米,形神毕肖,宛若天成,它是印证《大理古佚钞.洱河世族》一文中“河蛮以太阳为母,中刻阴物而祀文,曰阿白,意祖也”的唯一说法,极具研究价值。2004年被大理州命名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阁位于凤河村,为一进两院建筑,由前殿、玉皇阁及左右厢房组成。阁中的的两根中柱取材于灌刺木(直径为30CM),用灌刺木当房柱实为神奇。后院玉皇阁为民国十九年(1930年)建,近年重修。阁为三层重檐阁式建筑,底层塑有闻大师,二层塑有三官五圣,三层塑有玉皇大帝。
灵鹫寺:灵鹫寺位于起凤村西南华聪山麓,海拔2230米。灵鹫寺始建于唐代,明永乐年间(1402—1424年)、成化年间 (1464—1487年)、弘治年间(1487—1505年)曾三次重修,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寺内《灵鹫寺碑记》为明弘治辛亥春三月立古碑。现存建筑基本保持清代建筑风格。建筑群沿东西轴线依次建有照壁、山门、观音寺、中殿、玉皇阁。观音寺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檐下为木雕垂花构件斗拱,其斗拱、檐枋、雀替等雕刻精美,中殿为二重歇山殿阁式建筑。玉皇阁为三重檐歇山式阁楼式建筑。建筑群庄严古朴,错落有致。
鹤林寺:鹤林寺位于凤羽坝南端形似白鹤的鹤林山上,始建年代不详,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重修,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1987年当地群众捐资修复了王母阁(瑶池宫)、玉皇阁、重建了大雄宫殿,柏节夫人宫。1989年重建了山门照壁。
三教宫:三教宫位于凤羽镇西,是凤羽佛、道、儒三教同殿的历史见证,因堂殿内同排塑有释伽牟尼、太上老君、孔子塑像而得名。三教宫为清代重檐歇山殿阁式建筑,前有一戏台,平面呈凸字形,戏台下为水池,三面围有大理石围栏,有南北厢房,东为一高两低照壁,两侧开卷门,外院有南北厢房。
魁阁:魁阁位于凤羽镇振兴村,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有三层重檐阁式建筑虽年久失修,但气势非凡。
武庙:凤羽武庙位于凤翔人民路边,与文庙相邻。现保存的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现为凤羽镇戏台。起凤武庙位于起凤村内。建筑年代不详。现由前殿、大殿及厢房组成。前殿为三开间单檐硬山顶建筑,明间前出挑为大门,大门为三叠水门楼,檐下施有斗拱;大殿筑于高台,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武庙整体建筑庄严和谐,是保存不多的古建筑之一。
凤羽进士赵辉壁故居
清代拴马石
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从西双版纳一带出发,经普洱、临沧、大理,通过凤羽后北经沙溪寺登街往西藏,西进云龙,南下漾濞。凤羽成了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中转站,数百年间号称滇西三大名乡(剑川沙溪,腾冲和顺和洱源凤羽)之一。茶马古道将云南南部茶产品以及大理云龙、洱源的盐运销四面八方。马帮驼载着商品的同时,也承载着沿途各民族的文化,凤羽自然成为了多元文化的集散地。
传统建筑民居:白族民居以四合五天井和三坊一照壁为主,也有二坊对应或一坊独立的布局。四合五天井为四幢房屋中间一大天井,四幢房子拐角结合处各有一小楼阁和一小天井。三坊一照壁则为一幢正房,正房两头各有一小楼阁和一小天井,左右各一幢,耳房隔开相望,正房对面为照壁。凤羽地区由于河流冲刷,有大量的卵石、圆石,民居房屋一般为石木结构或土木结构,青瓦屋面、后檐墙、山墙墙裙以上用毛石墙或土基墙。其大架为古建筑构架结构,屋面硬山形式,有五架梁,七架梁之分,附属部分主要有照壁、大门、彩画、木雕。大门多用三叠水(一高两低飞檐式)
文庙: 凤羽文庙位于凤翔人民路边,后改为凤翔书院。文庙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先后曾两次惨遭兵匪烧毁,几经重建,自民国二十九年(1931年)大成殿三次复修后,文庙后改名凤羽书院,为浪穹县(今洱源县)七个书院之一。文庙建筑群在东西轴线分别建有照壁、大成门和大成殿。大成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上下檐均采用四翘九踩龙头斗拱。文庙照壁长13.10米,厚1.27米,高10米,照壁檐下为五踩石雕垂花构件斗拱,出檐深远,造型简朴雄伟,是大理州内最古老的照壁之一。
北洋姑娘
北洋姑娘
4873粉丝 · 8645采集
2017/08/10采集
转采 2 ·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