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网
素材会员
登录/注册
【皂】<br/>《多能鄙事》中有记录以皂斗、黑豆为染料,以铁铫、酸石榴皮为助媒,其实以皂斗染出也正是此色的得名原因,按《春水色》的染色实验得到的颜色,黑中略有点偏黄褐。至于香皂偏黄、生皂偏青、熟皂偏紫,以及不肯皂等颜色的记录,在《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皂字条有提,但没援引出处,总觉得不保险,暂时就不再展开分类各种皂色了。

【皂】<br/>《多能鄙事》中有记录以皂斗、黑豆为染料,以铁铫、酸石榴皮为助媒,其实以皂斗染出也正是此色的得名原因,按《春水色》的染色实验得到的颜色,黑中略有点偏黄褐。至于香皂偏黄、生皂偏青、熟皂偏紫,以及不肯皂等颜色的记录,在《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皂字条有提,但没援引出处,总觉得不保险,暂时就不再展开分类各种皂色了。

【皂】<br/>《多能鄙事》中有记录以皂斗、黑豆为染料,以铁铫、酸石榴皮为助媒,其实以皂斗染出也正是此色的得名原因,按《春水色》的染色实验得到的颜色,黑中略有点偏黄褐。至于香皂偏黄、生皂偏青、熟皂偏紫,以及不肯皂等颜色的记录,在《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皂字条有提,但没援引出处,总觉得不保险,暂时就不再展开分类各种皂色了。
相似商用素材I源文件可下载编辑更多
绝美中国传统颜色
91采集 · 198关注
按《天工开物》的记录,木红才是色彩正名,苏坊是染料,此处调整一下主次顺序,以木红作为主色名
【鸦雏】&lt;br/&gt;又是乌鸦,这次是小乌鸦的颜色,基本固定用于形容鬓角的颜色,最著名的是《西洲曲》的一句:“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鬓角由于头发薄,颜色会浅一些,所以我大概调了这个深灰色,具体有没有其他冷暖调不太好判断。短鬓角鸦雏色,长发乌黑,突然感觉人头发长长的过程和乌鸦长毛的过程一样...
【皂】&lt;br/&gt;《多能鄙事》中有记录以皂斗、黑豆为染料,以铁铫、酸石榴皮为助媒,其实以皂斗染出也正是此色的得名原因,按《春水色》的染色实验得到的颜色,黑中略有点偏黄褐。至于香皂偏黄、生皂偏青、熟皂偏紫,以及不肯皂等颜色的记录,在《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皂字条有提,但没援引出处,总觉得不保险,暂时就不再展开分类各种皂色了。
【柳绿】&lt;br/&gt;《采绘法》:柳绿,用枝条绿入槐花合。&lt;br/&gt;《朱氏舜水谈绮》:柳青,豆绿带黄的颜色;柳绿:柳青的绿色。&lt;br/&gt;纠结的是柳绿和柳青是不是一个颜色...《谈绮》里把它们分开了,但介绍又紧密相连,我需要再查一些资料确认,留到青色系柳青一色再谈
【秧色】&lt;br/&gt;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俗謂稻之初生者曰秧。凡艸木之幼可移栽者皆曰秧。&lt;br/&gt;由于秧色出于清朝,所以秧色应指稻秧之色,出自《布经》。
红色系调整又开始了,我感觉这是个无限循环坑,自从开始做这个贴子,强迫症一直发作&lt;br/&gt;枣红和枣褐,之前由于枣红发褐我合在了一起,但现在看来两者的存在意义不同,枣红是红色系的正色,枣褐应是蒙古统治中原时期适应民众只能穿褐时期的产物,区别大概主要在饱和度,当然在明朝建立后,枣红解禁,原来的枣褐色此时也被称作枣红色也就不是不行了..这些留到褐色系再具体说吧
【鱼肚白】&lt;br/&gt;前面提过几次了,多用于形容拂晓的天色。&lt;br/&gt;《谈绮》说是淡浅葱色带少许红,像鲤鱼腹部一样的颜色。&lt;br/&gt;《染作江南春水色》根据《布经》还原的鱼肚白是浅紫色,应有红蓝套染的记录。&lt;br/&gt;从这两者看是蓝为主略带红的浅色。&lt;br/&gt;陈浏《陶雅》:青者俗谓之‘月白’,实渊源于柴周之雨过天青。康雍两窑,青色益淡,再淡则为‘鱼肚白’矣。&lt;br/&gt;《扬州画舫录》:白绿色曰余白(查资料都认为这个余白就是鱼白,包括《霞衣蝉带
秋茶褐,用土黄入三绿槐花合&lt;br/&gt;槐花是黄绿色,加上土黄三绿,混在一起也应是绿调的暗色&lt;br/&gt;
鼠毛褐,用土黄粉入墨合。&lt;br/&gt;
葡萄褐,用粉入三绿紫花合。
【樱桃红】&lt;br/&gt;樱桃的颜色,这个简单直白
【绯】&lt;br/&gt;这个颜色有些争议,一说是深红色,另一说是类似妃色的浅红色,但深红色的说法更为主流&lt;br/&gt;这个色名日本今天依旧在用,也指深红色&lt;br/&gt;按照本附表由深到浅的排序来看,也是按深红色来的(配图为绯桃)
【乌红】&lt;br/&gt;应该是个复合色,乌是泛紫的黑色,因此这个颜色应该是有些偏紫的暗红色
【肉红】&lt;br/&gt;《朱氏舜水谈绮》里提到此色是北方对淡红色的称呼,所以之前的颜色定的偏黄太多了,参考了肉红色的牡丹,改了下颜色。
【松绿】&lt;br/&gt;无比纠结的一个颜色,所有的古文记录都是服饰,没有对染色工艺的说明或者形容颜色特点的描写,导致此色众说纷纭,主要观点分为三种:松叶的颜色;绿松石的颜色;松花的颜色。&lt;br/&gt;绿松石得名于外形和颜色都近似松球,但实际上真没觉得颜色像...绿色植物一般不是正绿就是绿偏黄,而松石是蓝绿色。&lt;br/&gt;松花的一生由绿变黄,这里应指初生的松花,是嫩黄绿色。&lt;br/&gt;目前有些汉服也用了松花绿这个色名,但是颜色感觉都是松叶绿。松叶、松花、松石这三个颜色实在是
【碧】&lt;br/&gt;《说文解字注》:碧色靑白。金尅木之色也。&lt;br/&gt;本义青绿色美石,表颜色为青白色,是西方间色的两种说法之一(另一为缥)。&lt;br/&gt;缥、碧都是青白色,缥是帛青白色,碧是石(玉)青白色。&lt;br/&gt;由于青色蓝绿模糊,此色也有蓝和绿的争议,但按现代辞典多解释为青绿色。考虑到碧蓝目前只能找到近现代记载,碧绿则多见于古籍,蓝绿偏绿的可能性更高些。&lt;br/&gt;另有不同观点:《增韻》碧,深靑色。唐官制,八品九品服碧代靑也。&lt;br/&gt;青白
根据石绿重发一下石青,把二青、三青分出来单列,头青并入石青&lt;br/&gt;现在常用的管状三青其实是更绿的类似CYMK三原色的青色的颜色&lt;br/&gt;这可能与基本十二色里已经有花青和酞青蓝,更需要一个青蓝色有关&lt;br/&gt;但通过传统制法得到的颜料还是要更蓝一些的
【石绿】&lt;br/&gt;和石青一样来自铜矿石,石青原石是蓝铜矿,石绿的原石多为孔雀石。孔雀石成本高,所以有人通过化学方式获取代替,这就是铜绿。古人的办法是用醋泡铜片加速铜锈生成,然后用糠包起铜片,用慢火熏。所以虽然石绿和铜绿乍一听没什么关联,但其实就是天然和合成的区别,在颜色上差异不会太大,但在颜色的持久性上就有明显差距:用石绿画的可以保持长久不掉色,铜绿就做不到了。&lt;br/&gt;石绿同样经过多次沉淀可分为头绿、二绿、三绿、四绿、五绿,但常用的主要是三绿,其次是头绿。
【柳芳绿】&lt;br/&gt;此色记录于元朝,是众多民间禁用色之一,《碎金》也有此色名。&lt;br/&gt;《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称其是柳树新叶之色(如果是这样那就是柳黄了),故《霞衣蝉带》并入嫩绿。&lt;br/&gt;但我有不同看法,芳字从来没有嫩叶的意思,指的是香气或花卉。所以我个人认为柳芳绿就是柳花的嫩黄绿色,这个确实没有任何资料佐证,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檀】变更,这个字作为颜色在古代最常用来形容浅红的唇色,叫做檀口。《写像秘诀》里有一颜料叫做檀子,后人注为浅红色颜料。目前各版色卡里做的檀色,我觉得太过想靠近檀木了,其实檀本身有颜色的含义,为浅绛色或浅赭色,我个人觉得大致是这样一个颜色,目前没有太好的参考。
【鸭头绿】&lt;br/&gt;传统野鸭鸭头的绿色,由于鸭头羽毛深浅相杂,靠近眼睛的位置及整体看上去较深偏蓝绿,脸颊和脖子较浅微偏黄绿,因此不太好说,《写像秘诀》里记录了“枝条绿入高漆绿合”,又由于漆绿色相不明而缺乏定位。考虑到日本传统色中的鸭羽色和现代的teal色都是偏蓝的绿色,认为深蓝绿色的可能稍高。
【草绿】&lt;br/&gt;现代常用色,在传统色来说,染织领域不常见,绘画领域多用。草绿是国画工笔画中很常用的颜色,由花青和藤黄调和而成,多用于涂叶子正面,而背面则用更浅或更偏黄的汁绿、嫩绿等来涂。查到资料有说花青和藤黄的比例是7:3,因此这个颜色并不是很多人观念里那种嫩黄绿色,反而有点青绿色的感觉。&lt;br/&gt;
【顺圣紫】&lt;br/&gt;宋·王得臣《麈史》:后又为黑紫,神宗诏禁止,于是乃加鲜赤矣。世又目为顺圣紫云,盖色得正也。&lt;br/&gt;《历代名臣奏议》:(具体出处不详)紫袍紫衫必欲为红赤紫色,谓之顺圣紫。&lt;br/&gt;所以我认为此色并入黑紫是不太合理的,因为是黑紫+鲜赤,要更红。&lt;br/&gt;顺圣紫同时也是古代一种牡丹的名字,是墨紫(千叶紫)牡丹的一种。&lt;br/&gt;而墨紫这个词除了“紫绿”一条提过的出处是指颜色外(只有一个色名,只知道近黑),其他多指墨紫牡丹,暂时不并入
这里调整一下赤色、大红、真红三色,分开为三色&lt;br/&gt;之前持三者同一色的观点论文看过几篇,当时开篇做红色时查资料的格局相对小,加上以《霞衣蝉带》为蓝本,这本书里本身也合并为一色。但古文里缺乏直接给三者合并的记载,只知《通雅》“正红曰赤”,而大红、真红都是我们观念内的正红。&lt;br/&gt;从定义上来说,赤是最早的红色词,最早泛指全部红色,后来红色词义扩大,将其压缩到了正红色。&lt;br/&gt;大红、真红均是由红花染出。&lt;br/&gt;大红按《天工开物》记载,染色方法为“其质红花饼
【粉青】&lt;br/&gt;著名的龙泉青瓷两大代表釉色之一,颜色介于蓝绿之间,也有较少的服饰描写。&lt;br/&gt;另一代表色梅子青可能不是服饰色,所以《霞衣蝉带》作者没收录。
奇作灵感库
奇作灵感库
5.1w+粉丝 · 1.2w+采集
2022/11/15 转采自爱吃西瓜的笑笑
转采 0 ·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