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网
登录/注册
宋朝
藕荷色褙子 ​​​

宋朝 藕荷色褙子 ​​​

宋朝 藕荷色褙子 ​​​
相似商用素材I源文件可下载编辑更多
宋朝/南/北/金代/晚明
120采集 · 50关注
宋—仕女图造型  ​​​
宋——男子整体妆容造型  ​​​
  宋;戴冠云鬓女子造型
宋代
宋代仕女造型
宋花冠仕女
宋代簪花男子造型
宋代“花冠”“珍珠妆”
北宋:紗羅褙子素絹裙 ​​​
宋朝
藕荷色褙子 ​​​
与時尚杂志《男人裝》的合作拍攝:晚明
宋時女子常著裙衫。衫多為對襟,覆在裙外。髮冠沿襲自唐、五代,此時則更為高大。甚至有高三尺,寬與肩等,垂於肩齊,梳長壹尺者。皇祐初規定冠廣不得過壹尺,高不得過四寸,梳長不得過四寸
【宋風衫裙】藍色牡丹蓮蓬童子荔枝紋綾衫子、白色印花紗裙、黃色羅披帛 ​​​
宋代中期仕女裝束​​​​
北宋“冠帔大袖”装束
女子戴冠自唐代开始流行,进入宋代,更广受士庶妇女青睐,演变出繁多的样式。此套装束的金冠以梳簪固定的方式极为巧妙,与同时期黑山沟宋墓壁画中的戴法相呼应。
北宋时期的大袖衫裙,在晚唐五代披衫长裙基础上进行演变,并完成了礼服化。肩上的霞帔或直帔源自于帔子,但霞帔、直帔皆为夹层缝合设计,固定于肩,并在前端悬挂帔坠,显得更加服帖。
此套装束所用是暗花罗直帔,搭配了摩羯纹帔坠。与后世的帔坠相比,北宋、辽代的帔坠,较为扁平,工艺主要采用镂空、锤鍱、錾刻等,十分精致。
晚明士人装束
晚明时期,士人流行在道袍之外加穿披风,头戴如意巾,作为燕居服饰。
《三才图会》云,“褙子即今之披风。实录曰:秦二世诏朝服上加褙子,其制袖短于衫,身与衫齐而大袖,宋又长与裙齐,而袖纔宽于衫。“
披风是一种直领对襟大袖服饰,晚明男式披风常采用较为轻薄的纱罗制作,尺寸着意与里层道袍相协调,并隐约透出里层色彩。同时,道袍也比以往更加宽绰,色彩较为明艳,体现了当时士人的一种美学趣味。
晚明士人便装
晚明之时,各类人文主义思潮萌发,艺术上开新之象与摹古之风并存,对古雅意趣的追求也反映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品茗、赏花、结社、远游,无不体现着晚明人对生活中美与雅的具体构建。
晚明手工业的勃兴和染织技术的发达,也为服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此时的服饰艺术,往往在宽松古雅的形式之上,渲染浓郁艳冶的色彩,体现人们对舒适性与装饰性的双重追求。士人们日常喜好头裹各式巾子,身着各色宽博的道袍,腰系绦带,以绦环固定,足登云头履,显示出一派疏旷超逸的风度。
南朝齐梁仕女装束
南北朝女装在汉晋襦裙的基础上,发展出风流轻灵的艺术化式样。总体上看,上襦领口敞开更广,腰身收细,袖根收窄,样式多变。
此套装束复原自襄阳南朝画像砖人物,裙腰升高到齐胸,搭配敞领广袖襦,头梳蝶状鬟髻,佩戴扇形金钗。整套服饰拉长了视觉上的人体比例,显得细腻纤长,姿态端妍,走动时双袂随罗裙飘摇,展示了南朝士人对凌霄之姿的追求,所以有“双袂齐举鸾凤翔”、“罗裳皎日袂随风”的文学描写。
南北朝后期,这种敞领广袖的的设计越发受到青睐,风靡大江南北,即使在气候较为寒冷的北方,也依然追求这种时尚,直到隋
北宋中后期仕女盛装
进入北宋中期之后,女子们的装束流行逐渐从“高髻大钗”“广袖长裙”的奢靡之风中脱离出来,取而代之的是“戴冠插梳”“披衫长裙”的搭配。
此时的衣裙体量稍稍变小,流行多层衣物叠穿,并拉大领口,露出内层衣物,具有层次立体、色彩变幻的视觉效果,在端庄之中微露妩媚窈窕的情致。同时,与之搭配的各类冠子,也发展出多种样式,有的甚至达到近乎与肩等宽的程度,时人依据其形态不同,谓之“等肩冠”或“垂肩冠”。
南朝宫人装束
琼华随步响,幽兰逐袂生。
踟蹰理金翠,容与纳宵清。
汉晋以来,服装廓形有了“上俭下丰”的趋势。东晋南朝时期的贵族女子将这一时尚发展得更加夸张,裙幅蓬大而鼓起,裙腰较高;上襦短小,多为窄袖,内层的裲裆,往往作为装饰,从领口露出,增加了服饰的层次感。
南宋仕女装束
头戴冠子、簪花,身穿刺绣饰缘短衫、下着裤,复原参考自福州南宋黄升墓及同时代出土实物,采用了刺绣、锤鍱、錾刻等多种传统手工艺,衣身面料为生丝纱,轻盈透气、行动生风,头戴冠子、簪花,颇具南宋婉约词中的仕女美态。
北宋仕女盛装
头上梳髻,绕以云鬓,上戴冠子,冠子前后以花簪、左右以珍珠簪固定;上着大袖衫、下穿长裙,搭横帔,是当时士庶妇女出席正式场合的盛装打扮。
当时,命妇出席正式场合或庶民女子结婚时往往头戴冠子,身穿大袖衫裙,肩绕帔,并逐渐发展成一种经典范式,对流行时尚和舆服制度产生了影响。
宋铁剪
长31.8 厘米

宋
“达州进奉五十两”银锭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长14.6厘米,高2.9厘米,重1950克

1862年安徽休宁出土
浮雕捧印文官石刻
宋
高121厘米,宽66厘米,厚8厘米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1998年归还
浮雕持斧武官石刻
宋
高150厘米,宽52厘米,厚8厘米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1998年归还
浮雕瑞兽石刻
宋
各高46厘米,宽102厘米,厚13厘米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1998年归还
银簪『福寿南山千千岁』、『松柏常青万万年』
宋
残长14.5厘米
银簪一对,尾部均残,完好时似应有细链相连。簪体扁平,内弯作弧形,簪背面以鎏金方格分段,刻水波纹及『福寿南山千千岁』,『松柏常青万万年』的吉祥语。
傀儡戏纹青铜镜
宋(公元960—1279年)
边长11厘米,边厚0.2厘米
 傀儡戏在汉代已经出现,唐代渐趋完善,宋代达到鼎盛。此镜表现的即是儿童进行杖头傀儡演出的场景。纹饰中有一童子在帷幕后手举木杖,操纵傀儡进行表演,前方有神态各异的五童盘坐于地上,或手执乐器伴奏,或正在观看。整个画面结构紧凑,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铜鼓
宋
高26厘米,径46.7厘米,足径46.7厘米,重15.5公斤
1982年何柱国先生
此鼓腹空,鼓面九晕,中有十二芒,芒间夹有曲线纹。鼓身上端相间乳钉,中饰云纹、回纹。下部饰回纹、云纹,底边饰三角纹。鼓身两侧各有双扁耳。此铜鼓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常用的歌舞乐器,源于战国西汉时期,至明清沿用不衰。
玉莲形簪首
宋
长6.9厘米,宽3.9厘米
青玉,簪首双面镂空雕刻一枝莲、荷叶和莲藕,折枝花是宋金时期玉雕工艺的创新题材,花枝交错、翻转掩映,形成多层次和立体的效果,使用时底部嵌于金、银或木等材质的簪体。
玉孔雀形簪首
宋
长5.9厘米,宽3.7厘米
青白玉,此器扁平体,双面雕。孔雀凹点眼,衔绣球正欲飞翔。翅膀用两排竖阴线雕刻,间以横线相隔。花尾上翘,尾根部上下并列两个钻孔,应为嵌接其他材质的簪体之用。
龙泉窑青釉双鱼洗
南宋
 
 洗敞口,宽平沿,弧壁,圈足。外壁刻凸起的莲瓣纹,内凸贴双鱼纹,鱼摇鳍摆尾, 生动可爱。通体施青釉,釉层较厚,釉色青翠。双鱼是模印以后再粘贴在底上的。这种工艺分釉上和釉下两种,先贴鱼纹再上釉,为釉下;在坯体上先上釉,再贴鱼纹烧制, 为釉上。此洗的鱼纹贴在釉下,而且经多次施釉,才形成厚釉。
	龙泉青瓷是我国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宋代窑工创造的龙泉青瓷则是将早期青瓷和唐代越窑青瓷发挥到极致,冯先铭先生称赞道:“它是巧夺天工的人工制造的青玉, 宋代龙泉青瓷的每一个碎片,至今仍令我们为它
白釉珍珠地划花鹦鹉纹枕
宋
 
 枕呈腰圆形,素底。枕面以戳印细密珍珠状小圆圈为地,枕面正中刻画鹦鹉纹和云纹等,形成白色花纹。枕侧珍珠地刻画蔓草纹。
	珍珠地划花创烧于河南新密市西关窑,将唐代金银器上的錾花工艺运用到瓷器上, 形成了珍珠地划花装饰,装饰技法独特,制作方法为在施了化妆土的坯体上划刻出主题纹饰,然后在花纹外的空间用工具戳印珍珠状小圆圈,露出胎色,修整后通体施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珍珠地划花工艺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这一装饰工艺在河南、河北、山西的一些瓷窑出产的瓷器中可见。目前已知的烧造珍珠地
吉州窑黑釉剔梅花纹瓶
南宋
 
 该器通体施黑釉,腹部两侧剔刻梅花纹,梅花纹处露出白胎色。器形秀美,纹饰流畅,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宋代吉州窑代表作。宋吉州窑瓷器流行梅花纹,构图上或一枝梅, 或梅稍月,或梅竹双清,或梅鹊报春,体现了宋代吉州窑瓷器特有的文人气韵,风格独具。
	江西吉州窑,窑址在江西永和镇,又称永和窑,始烧于五代,南宋至元为兴盛期,元末衰落。北宋末年,由于战乱,磁州窑工匠南迁,把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带到这里,对磁州窑白地黑花工艺加以继承,将民间图案装饰与粗放洒脱的磁州窑风格完美结合,并发扬光
磁州窑白地黑花开光鱼纹梅瓶
宋
 
 通体白地黑花纹饰,腹部两面黑彩开光线条内绘鱼纹,纹饰洒脱,绘画精致。磁州窑的白地黑花,色彩黑白分明,富丽清新,绘画需调流畅,图案新颖,造型丰富,坚固耐用,深受人们喜爱。其为元代以来的瓷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是宋元时期北方著名的民窑之一。其烧造历史萌芽于南北朝,创烧于五代,兴盛于宋元,明以后日渐衰落。磁州窑以生产白地黑花瓷器为主,另外还生产白地褐花,白地黑彩剔花、划花,绿地黑花,白釉绿斑和红绿彩、三彩等品种。磁州窑生产的瓷器胎体因白度不高,在彩绘前常施一层白色化妆
磁州窑白地剔划黑花玉壶春瓶
宋
高28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7厘米
 撇口,细颈,下垂腹,浅圈足。通体施黑釉,瓶身剔黑缠枝牡丹 花,肩部剔卷叶纹,瓶口内壁满施黑釉。此瓶剔划花技法犀利流畅,釉黑如漆,是北宋磁州窑剔黑典型作品。
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碗
宋
高8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6.9厘米
 小敞口,弧腹,圈足,以铜镶口。通体施象牙白釉,外壁剔刻双 重莲瓣纹,碗心刻划团龙。为北宋定窑精品。
哥窑贯耳瓶
宋
高11.5厘米,足径4厘米
 双贯耳,长颈,鼓腹,圈足。通体施釉,肥厚莹润,呈现出哥釉典型的“金丝铁线”般开片纹。造型小巧端庄,古朴敦厚,精美可爱,十分珍贵。
哥窑葵口盘
宋
高3.5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4.8厘米
 六瓣葵花口,浅弧腹,大平底,小圈足。青灰色釉,釉面厚润 如脂,满布“金丝铁线”般开片纹,足端刮釉垫烧。此盘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开片深浅不一,如织如网,釉中气泡聚沫攒珠,紫口铁足,是宋代哥窑的精细之作。
官窑粉青釉海棠式套盒
宋
高9.9厘米,口径16.8厘米,足径18.6厘米
 子母口呈五瓣海棠花式,内为碗形,直壁高墙。粉青色釉,香灰色胎。此器胎薄釉厚,系多次施釉完成。釉色溢青流翠,含蓄内敛,莹润如玉。釉面片纹纵横交错,大片纹间闪现小冰裂纹,是宋官窑佳品。
官窑粉青釉葵口洗
南宋
高4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8.5厘米
 六瓣葵花口,直腹,卧足。香灰色胎,底部满釉,有五细小支钉痕。通体施极其肥厚的天青色釉,釉面冰裂纹隐映,如冰似玉。该洗釉色莹润,薄胎厚釉,造型精巧,应是修内司窑产品。
官窑菱花形洗
宋
高2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9厘米
口菱花形,铜镶口,平底。通体施米黄色釉,底有五细小支钉痕。釉层肥厚润泽,开片满布,官窑精品。
填入昵称
填入昵称
109粉丝 · 2457采集
2023/09/09通过花瓣iPhone客户端采集
转采 1 · 喜欢 0